某区珠宝行业及工人情况简介

Published by

on

节选自《我们要社保》

一、某区珠宝加工制造业简介[1]

  某区位于珠三角某市中南部,该地区的珠宝首饰加工制造业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香港珠宝制造商利用内地的开放政策,低廉的人工和费用,将珠宝加工业向内地转移,在内地生产产品,在香港等地销售,从中赚取巨大的差价。至今某区已成为全中国规模最大的金银珠宝首饰加工基地。据查,截止到2011年,全区有400多家大型珠宝企业,1600多家小型加工厂,从业人员近10万。(《广东地区黄金珠宝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其中,百人以上中大型加工企业以港资、台资为主,兼有其他外资企业。几十人的小加工厂则以内地老板居多。95%的产品以出口为主,主要经香港出口到世界各地以及返销国内市场。“世界珠宝,某区制造”的口号由此而来。

  某区的珠宝行业伴随着中国出口加工制造业的兴盛而兴盛。据公开资料以及工人介绍的情况,1990年到2000年左右是珠宝行业大发展时期。这段时期大量外资涌入某区建厂,许多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珠宝产业链。

  1991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某区珠宝厂商会成立。商会是行业内老板们进行密切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和政府部门沟通的桥梁。各级政府制订了相关法律、经济政策之后,会有专员来给各个会员企业解读,手把手地教给他们如何操作,窍门在哪里。当然也会包括如何规避用工中产生的劳资纠纷(就是怎样钻法律空子)。另一方面,商会也制订了行业内的竞争规则,提高行业的准入标准,保持已有企业的竞争优势,约束彼此的行为。不用多说,在商会内,大老板永远比小老板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在这段大发展时期中,逐渐形成了由少数几个大老板把持的行业商会。以至于某些新入行的老板想要和大老板共享资源、信息,减免应对政府各级部门盘剥的苦恼,就要缴纳“份子钱”,把自己的厂子挂靠在几个大企业名下。这也是某区遍地可见“某某珠宝公司第几分厂”和“某某珠宝公司第几加工车间”招牌的原因。

  某区的珠宝商会除了行业内的协调作用,也交换有关工人的信息。比如,在珠宝商会的行业规则中有如下规定:“为了方便商会协调对员工的管理,会员如有必要可填报《员工动态表》反映员工的流动情况,商会并将员工动态通报全区各珠宝首饰厂,供各厂在招工时参考。员工因违法或严重违反厂规被开除的,会员应上报商会,由商会向其他会员发出通知。”这就是珠宝行业工人“黑名单”的起源。最初,“黑名单”主要是针对在厂内有偷盗行为的工人,但随着行业内个人和集体劳资纠纷的增多,“黑名单”把矛头指向了敢于积极维护自身权益的工人。

  1996年国家开始降低珠宝行业的监管门槛后,某区珠宝业迎来第一个发展高潮。这段时间,珠宝行业的利润是丰厚的,市场似乎无限巨大。从原料加工到设计制作,加工设备制造到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各种围绕着珠宝生产的行业都逐渐发展起来。几年时间,一些只有一两百人的加工厂已经发展到上千人,产量翻了数番。原有的市桥、大罗塘、小平等地已经不能满足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的工厂需要。于是发展扩大到周边更多区域,相继建立了多个珠宝产业园。2000年后新兴的中小加工厂的老板,多出身于外资大厂的核心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他们掌握技术和一部分订单,或者给大厂做二级供应商,或者自己联系客户进行生产。他们虽然没有像那些已经成势的大老板那样,有足够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政府、客户人脉资源,但通过偷漏税、压低工人工资,加强劳动强度等等手段,也获得了相当的利润。

  2002年中国加入WTO给对外向加工型经济发展打了一支强心针,以港商为主的某区珠宝加工业更因为2003年签订的CEPA协议而迎来又一次发展的小高潮。[2]但市场不是无限的,行业内的盲目扩张和激烈竞争不断摊薄着利润。2004年以后,随着加工厂、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多,新技术的应用,生产效率的提高,某区珠宝对外加工市场趋于饱和,熟练技术工人也感到珠宝行业的工资优势远不像以前那样明显。业内人士已开始出谋划策:珠宝行业要转型,要从海外市场转向开拓内销市场。

  2008年的经济危机,使直接受世界市场影响的某区珠宝企业像服装、玩具等其他以出口为主的加工企业一样,受到巨大冲击。因为国外订单减少,利润下滑,大厂商们想出各种对策来维持利润。首先便是拿工人开刀:老板先向工人哭穷,降低工人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一些大厂逐步将各车间外包给个人,以便甩掉工人工资、社保等包袱。此外还用解雇不给赔偿、放长假不给工资、不安排加班等方式来迫使工人自动离厂。还有一些厂悄悄关厂、搬厂。各种侵害工人利益的做法导致个体、集体的维权案例增多。这段期间,不仅内地工人利益受损,珠宝公司的香港雇员也难逃一劫。因为1名香港雇员的工资大概相当于内地5-6人的工资,所以香港的贸易商不断地将原本在香港的贸易业务转移到内地,用内地人取代香港员工,以此降低用工成本。

  2010年后,经济有了起色,珠宝行业经过一轮调整又恢复了一些生机,但是珠宝厂商们却统统“忘记”了恢复工人们在经济危机期间失掉的待遇,只是忙于寻找新的市场,保持和增加利润。此时,与电子、玩具等其他行业相比,珠宝工人的收入几乎完全没有了优势。

二、某区珠宝用工和工人情况简介

工人来源

  由于珠宝加工的原材料涉及贵重金属和宝石,珠宝厂最早都是以招收当地人为主,或者要有当地人担保的外地人。另一方面,工人之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用工需求急剧上升,本地人的数量就远远不足了。工厂于是放宽了招工限制,只要厂里有人担保即可进厂。再后来,只需要收取一定的押金便可进厂做工。到现在,珠宝厂的一些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的工种,招工和电子厂普工没有太大差别,各地的打工仔打工妹,有无经验均可进厂。因为一些工种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早期的工人来源也呈现地域性特点,老乡带老乡,亲友教亲友比较普遍。越到后期,随着工作选择性增加,培训学校的普及,这种老乡关系就越趋于淡薄了。

工人收入

  一般人的印象中珠宝行业工人的收入很高,福利待遇也很好。直到现在,一些人听到珠宝厂的工作,还是这样的印象。但事实上,珠宝行业的工人并非一直高薪,行业内生熟手、不同工种的工人工资差别也很大。

  1990年代初期,某区珠宝加工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刚刚起步,普通珠宝工人的收入和电子厂、服装厂的工人没有什么区别。只有极少数熟练技术工人能够获得较高收入。1996年以后,行业扩张快,熟手稀缺,他们的工资水涨船高。刚进厂的生手只能拿到每月200块底薪的时候,熟手可以拿到600-700了。加速发展的珠宝加工业带动了配套产业的发展。大量想在正规珠宝厂找到工作的工人,主要通过在小加工坊做没有报酬的学徒磨练手艺,或者在短期培训班中学习实用技能来尽快获取资历,提升收入。同时,各类职业学校、技校纷纷开展相关技术培训,以满足珠宝厂商对较为廉价的大陆中高级专业人员的需求。

  但随着工厂越来越多,行业利润逐渐被摊薄,大量技术工人的涌入,不断简化的加工技术,使得熟练工人收入增长的速度变慢,和其他行业的熟练工人收入不相上下。加上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不仅老员工的收入降低,对于新入行的工人来说,珠宝厂的工作和其他厂相比一点优势都没有了。参见表一。

  珠宝工人的工资由于工位的不同也有不少差别。其中起版和执模是收入相对较高的两个部门。

  珠宝加工的工艺流程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起版(制版),执模,倒模,研磨(滚桶),配石,镶石。其中,起版是珠宝加工中的第一步。工人需要将设计师的平面图转化成实际的金属模型,再由倒模工人将金属模转成一定数量的蜡模,执模工人将粗加工的金属首饰进行再打磨抛光,使之美观,镶石工人则按要求将各类宝石镶嵌在首饰上。

  起版最初是纯人工制作,对工人的技术、经验要求较高,也是珠宝厂工人工资相对最高的部门。现在随着制作工艺的发展,利用

表一:1999-2011年某厂配石科(非技术性部门)某工人的工资收入变化情况(单位:元)

年 月底薪加班费其他工资总额
1999年3月 655 6171851457
2002年9月11301113(134小时) 02243
2002年12月1130  03151445
2003年9月12101415(159小时)3472972
2003年12月1210 893251624
2004年12月1300 1632411704
2005年12月1390  02761666
2007年1月1390 961(94小时)6362987
2008年1月1510 733(66小时)3862629
2009年5月1000  07191719
2010年1月1200 3867662352
2011年3月1300 3575222179

 注:2009年以后加班费才开始区分平时、周末。

电脑软件和制版机,可将设计图直接做成蜡模,大大降低了对工人手工技术水平的要求。很多培训班专门培训电脑起版的软件操作。一个初高中文化水平的初学者,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就可以入厂工作,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要入行好几年以后才能独立操作。当然,这样一来,减少了起版工人和其他部门的收入差距,本部门之间新熟手的收入差距也随之缩小。

  由于金属加工中会有不可避免的损耗,一般的珠宝加工厂会设定一个损耗范围,比如1000g金加工成首饰,可以有2克的损耗。如果工人技术熟练,只消耗了1克,那么剩下1克金子便可以算作工人自己所得,称作“赚金”。相应的,如果工人消耗了3克,就要从工人工资里扣掉1克的钱,称作“亏金”。所以,熟练的执模工人在金价较好的时候,可以赚到一笔可观的额外收入。但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和工人平均技术水平提高,工厂不断提高加工标准,严格控制损耗的克数,工人的“赚金”也越来越少了。

  起初,珠宝厂大都实行计时工资制。2000年后,很多工厂逐渐改用计件工资,或者计时计件相结合。厂方采用计件工资可以不按劳动法的规定支付加班费。计件工资还造成工人之间收入差距变大,内部矛盾增多,使得不熟练的工人自离。

三、珠宝工人抗争概况

  珠三角工人的抗争有着由个体冲突转向集体行动、自发性强、组织性较差的普遍特点,同时又有行业的自身特点。某区地区珠宝工人的抗争也不例外。

  1990年代一直到2006年左右,是珠宝行业整体大发展的时期,压榨员工的手段也较为原始,主要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压低生手工资等等来获取额外利润。这一时期由于野蛮的管理方式,责骂、罚款、克扣工资加班费、栽赃工人盗窃、遗失珠宝等等,工人和管理发生的个体冲突最为常见。此外,一些技术岗位的大师傅因为各种原因离厂时,可能会带走跟随自己的一批员工,此时会和原来的老板之间产生较大的利益冲突。

  前期,由于行业利润率高,工人整体收入和福利待遇相对其他行业优势较多。加之工人最初多由熟人介绍入厂,主要在本地区行业内流动,就业范围较窄,再加上行业黑名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工人可能的反抗。同时由于生熟手、岗位、计时计件产生的各种工资差异也使工人内部的矛盾较多,给工人的集体抗争设置了很多障碍。

  越到后期,随着珠宝行业平均利润率降低,工人入行门槛降低,工资失去行业优势,工人在各行业间的流动性相对增加。之前珠宝行业普遍存在的诸多违法行为,比如不合法的工资、加班费、押金制度、罚款,遭到越来越多的工人消极或积极的反抗。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前一年,“兴于百业后,衰于百业前”的珠宝行业已经感受到寒意。一些中小规模的工厂开始减产,裁员,工人工资被拖欠,直接导致集体劳资纠纷数量的增长。前文提到,2008年危机爆发后,曾经靠工人们发了横财的珠宝老板们,此时要求工人和他们“共克时艰”。厂方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成本,维持利润:降低工人收入,减免福利待遇,放假、裁员,有些老板干脆一跑了之。不过,工人并没有全部买账。由于关厂、裁员造成的工人堵路、厂内静坐、上访的集体维权事件屡见不鲜。工人和厂方的个体冲突也变得更为激烈,直到现在很多工人都会说起2009年3月的血案。当时某珠宝厂工人因被厂方恶意解雇而拿不到应有的赔偿,在和厂方交涉时受到管理的辱骂殴打之后,捅死了人事总监和经理,自己随后跳楼身亡。出事第二天,附近邻厂的老板便赶忙给本厂员工发放了拖欠的工资。

某区地区珠宝行业工人社会保险概况

  1999年国务院制订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出台,虽然某区珠宝加工厂等外商投资的“三来一补”企业均在此征收范围内,但与其他很多工厂一样,在地方政府的默许下,并没有真正执行。2001年12月,劳动部下发《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农民合同制员工缴纳、终止养老保险的方式。这以后,某区地区的一些大珠宝厂陆续开始为厂内小部分员工缴纳社保,一般以中高层管理及管理层的亲信为主。

  随着2010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出台,国家加强社保的推广力度,地方上也将社保和其他政策挂钩施行。除了养老金、看病报销的基本功能以外,在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入公立学校的条件中,增加了父母一方需要缴纳社保的要求,外地人买车买房,甚至办理信用卡都要求有缴纳社保的记录。社保转移手续简化也让外地务工者有了更大的动力缴纳社保。政策环境的变化,也促使之前不关心社保的工人逐渐感受到社保的重要性。

  珠宝厂商极少主动为工人缴纳社保,甚至直到2012年,一些看似正规的大厂在员工入厂时还要求他们签订一份自愿放弃缴纳社保的声明。这时期,由于行业不景气,工作不稳定的因素增加,一些工龄较长的工人比以前更为关注养老问题,再加上公立中小学对于学生家长社保的要求,工人对社保的需求明显比以前增加了。

  与其他行业一样,某区珠宝工人掀起了一轮以争取社保为主要诉求的集体行动,永宝厂工人的行动是其中的标志性事件。


[1] 本篇资料结合了网络信息、统计数字以及工人口述。

[2] 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该协议极大地降低了港资企业在内地的经营成本。

Leave a comment

Design a site like this with WordPress.com
Get started